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網站功能選單

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

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

石介

石介(1005-1045),字守道,一字公操,兗州奉符人(今山東泰安),嘗講學於徂徠山下,故學者又稱為徂徠先生。生於北宋真宗景德二年,卒於北宋仁宗慶曆五年,享年四十一歲。
      根據《年譜》所記載,石介在少年之時,曾經有著困苦求學的經歷:「先生為舉子時,寓學於南都,其固窮苦學,世無比也。」由此可見,石介的學問涵養,皆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,值得後學者學習。在北宋仁宗天聖八年(1030)時,石介時年二十六歲,是年石介舉進士甲科,任鄆州觀察推官。仁宗景祐元年(1034),石介時年三十歲,又被除任為南京留守推官。不過在這一年裡,石介與孫復(992-1057)相識於南郡,對於石介來說,其影響甚鉅。而當時的現實中,石介已是為小有名望之士人,不過在見到孫復後,欣然仰慕孫復的學問,於是石介便自動以弟子禮來侍奉孫復。
      而當北宋仁宗慶曆二年(1042),石介時年三十八歲,被任命為國子監直講,由於其學識淵博,因而從之問學者甚多。在任國子監直講的時期,為石介之名聲最為風光的時候,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,在《行實》中記載一段舊事:「先生為文有氣,嘗患文章之弊,佛老為蠹。嘗著《怪說》及《中國論》,力排佛老與楊億,於是新進學者,不敢為楊、劉體,亦不談佛老。」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,石介任國子監直講時,對於當時的文風與儒風十分不滿,因而一改學子之風尚,將儒家思想推行於中央太學之中。慶曆三年(1043)四月,范仲淹、富弼、韓琦同時執政,歐陽修、余靖等並為諫官,一時間慶曆新政即將展開,石介有見於當今國家之盛事,欣然而曰:「此盛事,歌頌乃吾職,其可已乎?」於是乃作慶曆聖德詩。不過,朝中亦有與石介不同調者,則多指摘石介為不自安,造成日後石介被貶謫的重要因素。慶曆四年(1044)年,石介時年四十歲,自求外放,於是被命為濮州通判。明年因病疾而卒於家中,於是未及赴任。
      石介一生之事跡,見於《宋史》本傳中,其學術表現,主張恢復孔孟之道,其學亦受孫復之影響,故《宋元學案》列入〈泰山學案〉。如在〈怪說中〉一文指出:「昔楊翰林欲以文章為宗於天下,憂天下未盡信己之道,於是盲天下人目,聾天下人耳。使天下人目盲,不見周公、孔子、孟軻、揚雄、文中子、吏部之道;使天下人耳聾,不聞有周公、孔子、孟軻、揚雄、文中子、吏部之道。俟周公、孔子、孟軻、揚雄、文中子、吏部之道滅,乃發其盲,開其聾,使天下唯見己之道,莫知有他。」從引文中可以看出,石介對當時以楊億(974-1020)為主的文風深表不滿,主要在於儒家道統的情懷蕩然無存,因而以「怪說」為題,一方面指摘文壇的怪現象,另一方面又提出以儒家之道來取代,建立起自己的學說觀點。同時,在〈泰山書院記〉中,又大加推崇孫復的地位:「吏部後三百年,賢人之窮者,又有泰山先生。」由此來看,《宋元學案》將石介列於〈泰山學案〉中之意,不僅是二人有著亦師亦友的關係,更重要的是二人的主張相近,皆致力於提倡儒家思想。石介一生主要的著作有《徂徠集》、《中國論》、《唐鑑》。

撰稿人:王志瑋
網站滿意度調整